返回

智能布线的主流技术和变革

热度: 142

发表时间:2013年5月07日

智能布线的三种主流技术
1.端口技术
在配线架的每个RJ45端口内,内置机械开关或者红外光微型感应器等来装置感应跳线的插拔,采用普通标准8芯跳线接入任一端配线架的端口,当跳线的RJ45插头插入端口或拔除后,红外监测端口状态发生变化,实时记录并发送变更状态信息到连接配线架的管理单元或控制器,同时发送给软件或数据库中。
2.链路技术
在模块化(光/铜)跳线内增加根检测用铜导线,连通模块化(光/铜)配线架集成的金属传感器装置形成回路,跳线的插、拔动作所产生的回路通断信号经相关信号采集设备收集并编码后传输给后台数据库软件,系统据此判断现场跳线连接状态的变化,从而实现跳线连接属性变更的实时记录。
3.CPID技术
技术核心是在标准的双绞线铜缆RJ45及光纤LC、MPO布线系统连接器上嵌入微型芯片,而这些芯片中包含了与线缆及跳线唯一标识相关的信息,通过与系统配线架的配合使用,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和记录线缆的连接以及与线缆相关的类型、颜色、长度、极性、连接次数等信息。
智能布线系统的三代变革
1995年:第一代智能布线系统出现,布线箱取代了传统配线架,采用电子化跳线,没有实际跳线插拔,只需通过软件即可控制跳线。但是,由于造价昂贵且断电时无法工作少有人采用。
2000年:第二代智能布线系统出现,采用智能的配线架和跳线,增加了管理设备,以便从智能型配线架和智能型跳线采集管理信息。此外,管理软件还能为用户提供管理平台,但仍须管理员现场操作。
近两年:得益于数据中心的发展和用户简化网络设施的需求,第三代智能布线系统在第二代的基础上实现了和网络设备的通信,即采用了电子配线架和电子配线架管理软件,从而达到更完善的管理功能。
采用智能布线系统需对人力成本做严谨评估
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这两年智能布线迎来了它的“春天”。从1995年的第一代到现在的第三代,可以说智能布线系统的发展离不开数据中心的发展、厂商的大力推广和用户IT预算的增加,三者为它的成长创造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初看智能布线系统,人们想到的是诸多优势:方便运营管理、加快应急防御措施的启动、降低了人力成本等。但是,会有很多用户产生质疑:硬件的部署和软件的安装虽然比较简单,智能布线也减少了人力,但是,员工少了不一定是人力成本降低了,毕竟现有的管理软件的调试和数据的导入需要由比较专业的员工完成,他们的雇佣成本比一般员工要高很多。针对这种顾虑,布线厂商需要不断改造管理软件,使其对不同层次的员工都能够适用。
用户也需要针对自己所在行业、部署智能布线系统的紧迫程度、使用智能布线系统前后的投入产出比做一个严谨的评估之后再做选择。